中国“和平女神”——林默娘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圣妃、娘妈等等,是历代海上商旅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仙逝。
据称,全世界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六千余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信仰妈祖的信徒达一亿多信众。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湄洲妈祖庙,属道教宫观。坐落在湄洲岛上,创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增建寝宫、香亭、鼓楼、山门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扩建钟鼓楼、梳妆楼等建筑,当时有殿堂楼阁16座,客房斋堂等90余间,规模宏伟壮观,有“海上龙宫”之称。现存建筑均为近年重建,重建的主要有山门、仪门、钟鼓楼、正殿、寝殿等。正殿供奉妈祖塑像,庙宇面朝大海,岸边潮汐激荡,回音环绕,素有“湄屿潮音”之誉。庙后石崖上留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等,山顶上屹立一尊高14.35米用365块的巨型雕成的妈祖巨像。
妈祖是当地人对这位女神的尊称,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都巡检林家,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据称,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相传林默幼小聪明伶俐,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小林默从小常跟随任职都巡检的父亲出海,因此熟习水性,能独自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只。987年,林默“羽化升天”,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
因此,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成为全世界妈祖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一尊沿海人民信仰的神祗——妈祖,何以成为各方朝圣的神像?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妈祖封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皇帝的36次褒封,封号有“夫人”、“妃”、“天妃”、“圣妃”、“天后、“圣母”等等,并列入国家祭典。皇帝的册封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辅国”到“护圣”,再到“庇民”。
据传,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某日,当船队行至大洋中,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船只激烈颠簸,众船将覆。这时,船上莆田籍船员请郑和向“海上圣母”祈祷庇护,郑和无奈之下将信将疑祈祷:“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军士生命,系于一发,望神妃救之。”郑和话音没落,忽见天妃漂浮天际,旋即海上风平浪静,船队转危为安。郑和船队返航经过三佛齐国时,又遇海盗陈祖义袭扰,幸得天妃神助,剿灭海寇。郑和回国之后,奏明皇帝,明成祖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下旨修建南京天妃宫,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又命福建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宫,并规定以后所有出国使者,必先到天妃宫祭祀祈佑,方可启程。
泉州天后宫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来了闽南子弟兵及其家眷,也将妈祖信俗带到台湾。据称,目前,台湾岛上大小妈祖庙约有千余座,信众近二千万,成为岛内最大的信俗。
1997年1月19日,应台湾大甲镇南宫等妈祖宫庙邀请,湄洲妈祖祖庙千年金身妈祖将赴台巡游102天,笔者当年见证参加了恭送妈祖金身过程的经历。
1月18日清晨五点,约500多位台湾妈祖信众连同祖国大陆100多名同胞从福州西湖大酒店出发赴莆田湄洲岛恭迎千年妈祖金身。那时福厦高速公路仍未开通,20多辆大小车辆从福州开到文甲码头短短的一百多公里路程却用了近三个小时。从文甲码头准备乘渡轮到湄洲岛上,恭迎妈祖金銮。
前一天上午,文甲码头周边海域还是巨浪滔天,波涛汹涌,船只无法航行。但是,当天上午八时许,海面上虽乌云密布,但却风平浪静。恭迎圣驾队伍分别搭乘轮渡及租用民船先后渡岛,九点左右,几乎所有人员抵达湄洲岛安顿后,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事先安排的恭迎妈祖仪式是上午十点整,可是,大雨滂沱又如何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仪式呢?
举办方无奈焦急地望着天空长叹等待,说来也奇怪,大约九点五十分左右,暴雨戛然而止。工作人员迅速摆上祭品,文武阵头人员分列两旁开始布阵,十点整仪式准时举行,焚香诵经,约莫经过半个小时后结束,众迎驾信徒到达妈祖祖庙正殿恭迎千年金身妈祖。信众将妈祖金銮迎上渡轮后,送到专车等候,集结准备乘车返回福州,大约十二点半左右,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幸好,所有台湾同胞及来自福州等地的贵宾均已抵达文甲码头,车队启程开往福州。这时,湄洲岛海面上大雨如注,狂风拍打巨浪。当时,两岸尚未通航,申请包机不易,倘若包机无法按时起飞,恐误事。真是天佑两岸妈祖信徒,民航三叉戟经停香港暂短停留后同机转台湾桃园机场。
往期精彩